心理大师荣格将心理类型分为两大类,分别是外倾型和内倾型,也可以称之为“功能类型”和“态度类型”。这两种普遍态度类型的差别,在於个体对外在客体所固有的态度,也就是个体本身所关注的方向和力比多的流向。
外倾型:正面态度对待客体,持续让本身的主观态度定向於客体,并与客体建立联系,从而肯定客体的重要性。比如,那些坦率、容易相处、开朗、待人友善、平易近人的人,一般属於外倾型。
内倾型:对外在客体采取抽象化态度,经常关注如何把力比多的能量从客体中抽回,这样可以防止客体取得优势。比如,那些沈默内敛、令人难以理解、经常显得羞怯、不喜欢与人相处的人,一般属於内倾型。
荣格区分心理类型,主要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切入,这是哲学范畴里面的概念,本书第一章便从古罗马中世纪的哲学、美学、神学等主流思想作为切入点,逐步分析和研究每种思想中的心理类型,让我们看见类型在思想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。
我们基本可以将其理解成我们现在通俗的说法,外向型和内向型。外向的人很容易亲近、没有距离感,平易近人甚至可爱可亲;而内向的人沈默寡言、很难亲近、给人距离高甚至高冷的感觉。尽管在我们现在理解起来如此简单,但在当时心理学发展的前期,有这样的发现,意义是非常重大也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在这两大类里面又按人类基本心理功能进一步区分,这里心理功能可以被区分为思考、情感、感知、直觉四种,因而这两大类又再次细分,组成八种心理类型。
外倾思考型:思考材料和观念主要来自外界,来自传统、教养和教育过程,或来自时代或社会精神。他们的道德让他们往往无法容忍例外。在理性实现方面具有很强的动力和能量。
外倾情感型:一般出现在女性身上,以情感为依归,只爱恋合适的男性,关注社会地位、年龄、能力、身高和家庭声望等符合世俗的要求。
外倾感知型:绝大多数是男性,将目标锁定在具体的享受上,观念道德也是如此,甚至有舍己为人与牺牲自我的精神,更容易发展成更高的审美纯粹性。
外倾直觉型:始终在寻求新的可能性,稳定的情况会让他们感到窒息。理性和情感都无法制止或吓退他们对新的可能性的追求。乐於从事一些能让本身的能力尽量达到多面发挥的职业。
内情思考型:与外倾思考型一样,都受观念的决定性影响,但制约他们的观念不是起源於外在客观事物,而是来自个体本身的主观基础。比如达尔文是外倾思考型,康德便是内倾思考型的范例。
内倾情感型:主要在女性身上,大多显得冷淡而矜持,他们并非没有情感,而是朝深度发展,是深刻的,“静水流深”是对这类女性最好的形容。
内倾感知型:对事物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所发生的事物本身,而不是依据理性的判断,属於非理性类型。外倾感知型受制於客体强度,而内情感知型受制於客体刺激所引发的感知的主观部分的强度。
内倾直觉型:神秘的梦想家、艺术家和富有想像力的人,都属於这种类型。倾向於将自己局限在本身直觉的察觉特徵里,察觉能力非常强,容易受直观的制约。
荣格大师还发现,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机制,外倾和内倾的机制,当一种机制比另一种机制占有相对优势,才足以形成一个类型。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内倾和外倾的特质,当内倾特质占优势,便是内倾型,外倾占优势,便可以称之为外倾型,甚至二者之间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转换,能量的转化是流动性的。
外倾机制是对外在客体的关注,内倾机制恰恰相反,是对主体和主体心理过程的关注。对於类型的关注点,聚焦在主体和客体的差异上,主体是社会活动的发起者和改造者,而客体是被改造者,外倾者会持续消耗自己在各方面扩展自己,内倾者抗拒外在要求,保护自己不因外界客体的联系而消耗能量,并为自己正确最强势、最稳固的地位。
最重要的是,经研究证明这两种类型都有普遍的可行性,在运作上都是成功的,人类的两种态度也是如此,这样的结论改变了我们对内向者不利於发展的认知,所以,如果你发现自己是内倾型,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,你与外向者有同等成功的可能,每个人通过阅读这本书,都能更加了解自己的类型,并了解其中的运作方式,以便於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类型。